剑关云栈乱峥嵘,得丧何由险与平。
千载龟城终失守,一堆鬼录漫留名。
季年必不延昏主,薄赏那堪激懦兵。
李特后来多二世,纳降归拟尽公卿。
剑门关的云雾栈道崎岖险峻,得失成败岂能仅凭地势的险要与平坦? 千年坚固的龟城终究失守,徒留一堆亡者的名册虚记姓名。 末世昏君注定无法延续国祚,微薄的赏赐怎能激励怯懦的士兵? 李特的后人虽能称帝二世,可纳降封官的结局不过是公卿们的算计。
本诗核心在于揭示"险不足恃,德方可久"的历史规律。诗人通过四组对比:自然之险与人事成败、城防之固与政权倾覆、昏主薄赏与士兵效忠、短暂政权与虚伪封赏,层层递进地瓦解了"地势险要可保长治久安"的认知。尾联尤为深刻,指出即便像李特子孙般短暂成功,最终仍陷入政治权谋的轮回,暗示晚唐统治者若不修德政,终将重蹈覆辙。
全诗以蜀地险要为切入点,展开对政权兴亡的深刻思考。首联以"云栈峥嵘"的实景引出"得丧非险"的哲理;颔联用"龟城失守"与"鬼录留名"形成强烈对比;颈联直指昏主懦兵的末世症结;尾联以成汉政权为例,揭露权力更迭的虚伪性。诗中"终""漫""必""那堪"等虚词的运用,强化了历史宿命感与批判力度。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作者途经蜀地时感怀历史兴衰。安史之乱后,蜀地屡遭战火,前有玄宗避祸、后有藩镇割据。诗中借古讽今,通过成汉政权短命而亡的史实,暗喻唐王朝统治腐朽、赏罚不公,预示其必然衰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