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潜陈借寇词,宦情乡梦两相违。
青城锦水无心住,紫阁莲峰有意归。
张翰鲈鱼因醉忆,孟光书信近春稀。
黄茅瘴色看看起,贪者犹疑别是机。
官吏们暗中陈述挽留的言辞,可仕途的牵绊与归乡的梦境总是相违背。 青城山和锦江的美景无心留恋,紫阁峰与莲花山却令人心生归意。 像张翰醉后思念鲈鱼般渴望回乡,孟光的家书在春日里愈发稀少。 黄茅地的瘴气渐渐弥漫,贪婪之人仍怀疑其中另有机遇。
本诗核心在"宦情乡梦两相违"的矛盾: 1. 结构层次:前两联写现实与理想的撕裂,后两联用典故深化主题 2. 艺术特色:每联皆含对比(如青城/紫阁、醉忆/春稀),形成张力 3. 思想内涵:尾句"贪者犹疑"暗讽热衷功名者,与张翰的洒脱形成反差 4. 教学重点:可通过绘制"仕途-归隐"坐标轴,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困境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潜陈"与"相违"揭示表里矛盾;颔联"无心"对"有意"强化心理冲突;颈联用张翰、孟光典故,将思乡情具体化;尾联以瘴气隐喻官场污浊,讽刺"贪者"执迷。语言凝练,用典自然,通过地理意象(青城/紫阁)与历史人物的叠加,构建出仕隐抉择的典型情境仕隐抉择的典型情境。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借官吏举荐之事抒发仕隐矛盾。当时士人常陷于"宦情"与"乡梦"的抉择,诗中用典密集,反映中晚唐士人对官场厌倦、渴望归隐的普遍心态,黄茅瘴的意象更暗示政治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