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二郎君归长安
送二郎君归长安
未知 〔唐朝〕
我儿辞去泪双流,蜀郡秦川两处愁。
红叶满山归故国,黄茅遍地住他州。
荷衣晓挂惭官吏,菱镜秋窥讶鬓髹。
好向云泉营旧隐,莫教庄叟畏牺牛。
写山
故国
官吏
写云
古诗译文
我的孩儿辞别离去,我双眼泪流不止,蜀郡和秦川两地都充满了离愁。
红叶落满山野,你回归故国长安;黄茅草遍地丛生,我却要寄居在他州。
清晨披上荷衣愧对官吏身份,秋天对镜自照惊见鬓发斑白。
你最好去云雾山泉间经营旧日隐居之所,切莫让庄子害怕用作祭品的牺牛。
展开
知识点
1. 唐代送别诗常见意象:红叶、归国、黄茅、晓挂、秋窥等,营造离愁与时光流逝氛围。
2. 庄子典故的运用:牺牛比喻官场束缚,反映唐代士人隐逸思想。
3. 地理概念:蜀郡与秦川,体现唐代交通不便下的空间愁绪。
4. 诗歌结构: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尾联点题。
5. 作者佚名:唐代部分诗歌作者失传,但诗作仍被收录流传,如《全唐诗》。
6. 编号22773:可能是后世整理者(如《全唐诗》数据库)为便于检索而设的编号。
展开
古诗注解
二郎君
:对排行第二的儿子的尊称,此处指诗人之子。
长安
: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是游子归去的“故国”。
蜀郡、秦川
:蜀郡指蜀地(今四川一带),秦川指关中平原(长安所在),代指父子分处两地。
荷衣
:用荷叶制成的衣裳,象征隐士高洁,此处暗含对官场的疏离感。
菱镜
:背面刻有菱花纹饰的铜镜。“秋窥”暗示对岁月流逝的惊心。
鬓髹(xiū)
:鬓发斑白。“髹”原为赤黑色漆,引申形容白发杂生。
庄叟畏牺牛
:典出《庄子·列御寇》,牺牛指用作祭祀的牛;庄子拒绝高官,怕像牺牛一样被圈养利用,此处劝子归隐避祸。
展开
讲解
本诗讲解可聚焦三个层面:一是情感表达,从“泪双流”到“莫教畏牺牛”,层层递进展现父爱的复杂维度;二是意象运用,如“红叶”象征归途的绚烂与萧瑟,“黄茅”暗示漂泊的荒凉,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三是哲理寄托,尾联借用庄子思想,将送别升华为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讲解时应注意结合唐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官场风险的隐忧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送别诗以深挚的父爱和沧桑的人生感悟打动读者。首联直抒胸臆,“泪双流”“两处愁”强化了空间阻隔的哀伤。颔联以“红叶满山”与“黄茅遍地”对举,意象鲜明,暗含归者与留者境遇的对比。颈联巧妙通过“荷衣”“菱镜”细节,展现诗人对官场生涯的惭愧与年华老去的惊愕。尾联化用庄子典故,升华主题,将离别之情转化为对儿子远离尘嚣、保全天性的殷切期望。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在唐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佚名作者所作,题为《送二郎君归长安》。从内容推断,诗人身为父亲,可能在蜀地为官或流寓,送儿子返回长安故里。诗中融入了宦游漂泊的疲惫、父子分离的愁苦,以及晚唐社会动荡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借助“庄叟畏牺牛”的典故,透露出对官场风险的警觉,劝诫儿子选择恬淡人生。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