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铁麟驿,夕宿金河戍。
奔波急王程,一日千里路。
但见容鬓改,不知岁华暮。
悠悠沙漠行,王事弥多故。
清晨从铁麟驿出发,傍晚便抵达金河戍守。 奔波劳碌只为紧急的王命,一日疾行千里路途。 只看见容颜鬓发日渐改变,却不知岁月已至迟暮。 漫漫沙漠中孤独前行,国家事务愈发纷繁复杂。
本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叙事层:完整记录戍边者一日行程,用"发-宿""见-知"等动词串联 2. 情感层:"但见""不知"的转折透露对岁月流逝的浑然不觉与惊觉 3. 象征层:"沙漠"既是实景又象征人生困境,"王事"指向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纠缠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对比(空间上的驿/戍、时间上的朝/暮)、压缩时间(一日千里与岁华暮)、意象并置(容鬓与沙漠),在20字中完成从具体行程到人生感慨的升华。
全诗以时空对比为骨架:首联"朝发""夕宿"展现行军迅疾;颔联"一日千里"强化紧迫感;颈联"容鬓改"与"岁华暮"构成人生与自然的双重时间意象;尾联"沙漠""王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诗人用简练的笔触,通过戍边者的身体感受(奔波)、视觉体验(沙漠)、时间感知(鬓改)三个维度,立体呈现了边塞公务人员的生存状态。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后期,作者不详。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朝廷常派官员或将士紧急赴边。诗中"王事弥多故"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疆不稳、政务繁重的时代背景。通过戍边者的视角,展现奔波劳苦与岁月蹉跎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