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
两行粉泪红阑干,一朵芙蕖带残露。
从前不曾相信离别的痛苦,如今却亲身站在离别的路口。 两行泪水浸湿了胭脂,如同栏杆上的红漆;那一朵荷花,仿佛带着未干的露珠,更显憔悴。
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用“由虚入实”的抒情方式,从“不信”的理性认知到“自到”的感性体验,完成情感递进;二是巧用比喻链,“泪-胭脂-红栏”与“人-芙蕖-残露”形成双重意象群,增强画面感;三是留白艺术,不直写离别对象,而通过女子反应引发读者联想。教学中可重点分析“残露”这一意象的多重隐喻:既指实际的泪痕,又暗示情感未愈,更暗含对容颜易老的忧虑。
全诗以对比开篇,“不信”与“自到”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离别之苦的切身感受。后两句通过“粉泪”与“芙蕖”的意象叠加,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泪水染红栏杆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女子痛哭之态;而“带残露”的荷花,既是对女子泪容的比喻,又暗含青春易逝的哀愁。语言简练,意象凄美,典型体现了唐代闺怨诗含蓄深婉的风格。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创作背景已不可考。从内容推断,应为描写女子在离别时的悲痛之情,可能涉及闺怨或远行送别的场景,反映了唐代社会常见的离别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