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修行山几枯,草堂生计只瓶盂。
支郎既解除艰险,试看人心平得无。
在这片山中修行,山几乎被踏枯, 草堂里的生活只有瓶钵相伴。 支郎(僧人)已经解除了修路的艰险, 试问人心能否像路一样平坦无碍?
诗的前两句通过“山几枯”“只瓶盂”的极端描写,突出修行之艰;后两句以僧人修路的实际功德为转折,用“试看”二字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的“人心”问题。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艰苦环境与平坦道路、外在与内心),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机锋,展现了唐代禅诗“直指人心”的特色。
全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僧人修路的场景,前两句写修行环境的艰苦与清贫,后两句转而提问,将“平路”的物理现象升华为对人心境界的拷问。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体现了唐诗“以小见大”的特点,既有对僧人劳动的赞美,也暗含对世道人心的讽喻。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作者不详。商山是隐逸文化的象征,僧人修路既是实际劳动,也暗喻佛法普度众生的精神。诗中通过僧人“解除艰险”的举动,引发对人心是否能够同样“平坦”的哲思,反映了唐代佛教思想与世俗生活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