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业分明桂水头,人归业尽水东流。
春风日暮江头立,不及渔人有钓舟。
昔日的家业清晰地留在桂水岸边,如今人已离去,家业也随江水东流消散。 春风吹拂的黄昏,我独自站在江边,竟不如那渔人拥有一叶钓舟自在悠闲。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时空转换自然,从“旧业”追忆到“春风”现境;二是对比手法鲜明,人业尽散与江水长流、诗人伫立与渔舟逍遥形成双重对照;三是意象选择精准,“钓舟”作为诗眼,既实写江景,又虚指精神归宿。理解时需注意唐代桂林的开发背景,以及安史之乱后文人南迁的历史语境。
全诗以“水”为意象纽带:首句“桂水”承载记忆,次句“东流”象征消逝,三句“江头”定格现实场景,末句“钓舟”则暗喻理想归宿。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相生,展现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后两句尤其精妙,以“春风”反衬愁绪,用“不及”强化落差,平淡语言中见深沉。
此诗或作于诗人流寓桂林时期。唐代中后期战乱频发,许多文人南迁避祸,诗中“人归业尽”可能暗指家国变故。訾家洲作为桂林名胜,成为诗人触景生情的载体,借渔人钓舟反衬自身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