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
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汉朝的山河依旧存在,秦始皇陵的草木已深。 暮色中云霞染遍千里,处处景象都令人伤怀。
这首诗以“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局部景物映射历史全景。首句“在”与“深”形成时空张力,暗示山河永在而人事已非;后两句通过视觉的延展(千里暮云)与情感的扩散(无处伤心),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诗人未直接议论兴亡,却通过意象组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体现了唐诗“含蓄深远”的美学特征。
全诗仅二十字,却以简练的意象勾勒出宏大的历史沧桑感。前两句通过“汉国山河”与“秦陵草树”的对比,展现时空的永恒与人事的凋零;后两句以“暮云”为媒介,将自然景象与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以哀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末句“无处不伤心”直抒胸臆,强化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普遍性悲凉。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背景不详。从内容推测,诗人可能登临慈恩塔(今西安大雁塔),眺望汉唐故地,触景生情,借秦汉遗迹的荒凉与暮云的苍茫,抒发对历史兴亡、世事无常的深沉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