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与云连,放出雕笼任自然。
叶洒惊风啼暮雨,月凝残雪饮流泉。
临岐莫似三声日,避射须依绕树年。
应解感恩寻太守,攀萝时复到楼前。
千山万壑与云雾相连,将猿猴从雕花的笼中放出,任其回归自然。 树叶在惊风中沙沙作响,猿猴在暮雨中啼叫;月光如残雪般凝结,它们饮着山间的清泉。 临别时不要像听到三声猿啼那般伤感,躲避弓箭须记得当年绕树而逃的机智。 它们应懂得感恩去寻找太守,时而攀援藤萝来到楼前。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面: 表层叙事:完整记述放猿过程,从释放环境(首联)、归山生活(颔联)到临别叮嘱(颈联)、预期回报(尾联),形成闭环结构。 中层象征:猿猴实为诗人自况,"雕笼"象征官场束缚,"绕树"暗示仕途周旋,"感恩"则体现传统士人的知遇之情。 深层文化:诗中暗含佛教放生观念(放出雕笼)、道家自然思想(任自然)与儒家伦理(感恩太守),典型反映唐代三教合流的思想特征。讲解时应着重分析"月凝残雪"的通感手法,以及尾联将动物行为人格化的政治隐喻。
全诗以放猿为线索,展现三重意境: 1. 自然之趣:前两联用"千岩万壑""叶洒惊风"等意象,构建出雄浑的山林画卷 2. 人生隐喻:颈联以猿喻人,既劝诫莫作悲切之态,又警示须存避险之智 3. 仕途寄托:尾联"感恩寻太守"将自然物象与官场伦理巧妙结合,体现唐代文人典型的"仕隐矛盾" 艺术上善用典故而不露痕迹,对仗工整中见流动之气,尤以"月凝残雪饮流泉"句最为清奇。
此诗作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从内容推测,可能是诗人在郡守任上或幕僚期间,将豢养的猿猴放归山林时所作。唐代士大夫有驯养猿猴的雅好,诗中既体现对自然的向往,又暗含对官场束缚的隐喻,通过猿猴的"感恩"行为委婉表达对卫使君的仕途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