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飒庭户,渐疑华发侵。
已经杨柳谢,犹听蟪蛄吟。
雨助滩声出,云连野色深。
鶺鴒今在远,年酒共谁斟。
凉风吹过庭院,渐渐怀疑白发已悄然爬上鬓角。 杨柳早已凋零,却仍能听到蟪蛄的鸣叫。 雨声助长了滩头的流水声,云雾缭绕使原野的景色更显幽深。 兄弟如今远在他乡,这新年的酒该与谁共饮?
此诗以“秋日”为时空背景,首联通过触觉(凉风)与心理(华发侵)的联动,奠定衰老孤寂的基调。次联选取杨柳、蟪蛄两个短暂性意象,暗示人生无常。三联转为宏阔的视听描写,“助”“连”二字拟人化,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投射。尾联“鶺鴒”用典(《诗经·常棣》),以鸟喻人,直扣诗题“寄弟”,末句“共谁斟”以问作结,留白中见深情。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体现了唐代五言诗“言浅意深”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凉风”“杨柳谢”“蟪蛄吟”等意象,营造萧瑟凄清的氛围,暗示时光流逝之叹。后两联转入对自然声色的细腻描摹,“雨助滩声”“云连野色”虚实相生,强化了孤独感。尾联直抒胸臆,以“鶺鴒在远”点明思弟主旨,“年酒共谁斟”一句,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对亲情缺失的普遍慨叹,语言质朴而情深。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题为《秋日寄弟》,推测为诗人在秋日感怀时节变迁、兄弟分离而作。唐代文人常以诗寄情,尤其在节日或季节更替时,易引发对亲友的思念。诗中“鶺鴒”喻弟,结合“年酒”一词,可能写于岁末,表达孤寂与盼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