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拔倒树,树倒根已露。
上有数枝藤,青青犹未悟。
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树倒后根系裸露在外。树上缠绕的几根藤蔓,依旧青翠却浑然不觉危机。
本诗讲解要点: 表层解读:描写暴风雨后树木倒伏的自然现象 深层解读: 1. 政治隐喻:以"狂风"喻动荡时局,"树倒"指政权更迭 2. 社会批判:藤蔓象征既得利益者,危机中仍醉生梦死 3. 哲学思考:揭示"当局者迷"的普遍人性弱点 教学建议:可结合李商隐《乐游原》对比讲解晚唐诗人对时代危机的不同表达方式。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通过树倒藤存的强烈对比: 1. 意象对比:倒伏的树根与鲜活的藤蔓形成视觉冲击 2. 隐喻层次:大树象征崩塌的政权体系,藤蔓代表依附势力 3. 语言张力:"犹未悟"三字点破主题,冷峻中见批判 体现晚唐讽刺诗"言近旨远"的特点,与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异曲同工。
创作于唐代中晚期藩镇割据时期,借物喻事反映社会动荡下部分阶层的麻木。作者不详,可能为目睹战乱后民生凋敝的文人,通过路边倒树意象抒发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