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五千寻,重岩合沓起。
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
上有千莲叶,服之久不死。
山高采难得,叹息徒仰止。
巍峨的华山高达五千寻,重重山岩叠嶂而起。 山势高耸仿佛飞入白云之外,山影倒映在黄河水中。 山顶生长着千年莲叶,传说服食后可长生不死。 但山高路险难以采摘,只能徒然叹息仰望。
本诗通过“山势—倒影—仙莲—叹息”的递进结构,完成从实景描写到精神追求的升华。首联用数字“五千寻”和动词“合沓”强化视觉冲击力;颔联“飞”“倒”二字使静态山体具有动态美感;颈联引入道教意象,为后文铺垫;尾联“叹息”二字点明主旨,揭示人类面对自然伟力与永恒命题时的渺小。诗人将地理特征与文化符号巧妙融合,体现了唐代山水诗“以形写神”的传统。
诗歌前四句以夸张手法描绘华山之高险,“飞白云外”“倒黄河里”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对比,凸显山势磅礴。后四句转入神话联想,借“千莲叶”的传说表达对长生的渴望,而“山高采难得”又回归现实,暗含求而不得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简练,虚实相生,展现了唐代山水诗雄奇与玄思结合的特点。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创作背景已不可考。唐代文人崇尚山水,常以五岳为题材抒发对自然的敬畏与求仙问道的向往。华山作为道教圣地,其险峻与神秘色彩成为诗人寄托超脱尘世之感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