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
迹恨事乃立,功达名遂休。
夜闻羽书至,召募此边州。
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
雪厚群山冻,蓬飞荒塞秋。
久戍曷辞苦,数战期封侯。
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
苏子静卧在北海之滨,马翁远渡至南方洲渚。 遗憾功业未立却已留下足迹,功成名就后便归隐休憩。 深夜听闻征召的羽书传来,在此边陲州郡招募壮士。 铁骑闪耀着楚地的铠甲,玉匣中横卧着吴地的利钩。 积雪深厚群山冻结,蓬草飞旋荒塞已入秋。 长久戍边何曾言苦,屡经战事只为封侯。 不屑效仿那些迂腐儒生,空谈经书直到白头。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维度: 1. 历史维度:苏秦马援的用典暗含"功成身退"思想,与后半部求封侯形成张力 2. 空间维度:北海(极北)-南洲(极南)-边州(西南)的三角形地理架构,展现唐代疆域观念 3. 诗体特征:五言古风句式灵活,"冻/秋"押险韵,"耀/横"的动词锤炼,体现中唐诗歌炼字倾向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四句以苏秦、马援典故铺垫功名之道;中四句突转边塞军旅场景,铁骑玉匣尽显肃杀之气;后四句"雪厚""蓬飞"的意象群烘托戍边艰苦,末句尖锐讽刺腐儒。诗人通过时空跳跃(北海-南洲-边州)、虚实相生(历史人物-现实战事),塑造出慷慨悲壮的盛唐边塞诗余韵。
此诗或作于唐代中晚期,边疆战事频繁时期。沈黎城为唐代边陲要塞(今四川汉源一带),诗中通过对比儒生空谈与将士浴血,反映当时文人从军报国的社会风气,暗含对朝廷重文轻武政策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