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乐于静,动合古人则。
妙年工诗书,弱岁勤组织。
端居愁若痴,谁复理容色。
十五坐幽闺,四邻不相识。
夭夭邻家子,百花装首饰。
日月淇上游,笑人不逾阈。
河水自浊济自清,仙台蛾眉秦镜明。
为照齐王门下丑,何如汉帝掌中轻。
娴静的女子喜欢安静,举止合乎古人的准则。 年少时精通诗书,幼年便勤于纺织。 平日独坐忧愁如痴,谁还会去整理妆容。 十五岁独坐深闺,四邻都不相识。 邻家少女娇艳如花,头戴百花装饰。 整日在淇水边游玩,笑闹却不越门槛。 河水浑浊济水清澈,仙台上的蛾眉如秦镜般明净。 与其照亮齐王门下的丑态,不如像汉帝掌中轻盈的舞女。
这首诗通过对静女与邻家少女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女子形象。静女代表了传统的高雅与内敛,而邻家少女则象征着活泼与外向。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历史典故的运用,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世俗丑恶的讽刺。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这首诗以静女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前六句写静女的娴静与才学,突出她的端庄与孤独。中间四句通过邻家少女的活泼反衬静女的内敛。后四句借用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讽刺。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出自唐代,作者不详。诗中描绘了一位娴静女子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邻家少女的活泼,表达了诗人对静女生活态度的赞赏。诗中还借用历史典故,讽刺了权贵的丑恶,赞美了纯洁高雅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