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筏求香偈,因泉演妙音。
是明捐俗网,何独在山林。
缭绕藤轩密,逶迤竹径深。
为传同学志,兹宇可清心。
放下渡筏寻求佛门真谛,借泉水之声演绎玄妙法音。 这智慧能使人摆脱世俗罗网,何必非要隐居深山老林。 藤蔓缠绕的禅房幽深静谧,曲折绵延的竹径通向远方。 为传递同修者的志向,这座寺院足以净化心灵。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首联运用佛教典故与自然意象的巧妙结合,使抽象佛理具象化;颔联通过"明捐"与"何独"的转折,展现作者独特的修行观;颈联中"密""深"二字既写实景又隐喻佛法深奥;尾联回归题诗本意,点明寺院的精神教化功能。全诗以禅房景物为媒介,完成了从物质空间到心灵境界的升华,体现了唐代文人诗"以禅入诗"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舍筏"开篇即显佛理,双关手法既指实际渡河工具,又暗喻佛法教义。"因泉演妙音"将自然声响升华为佛法宣讲,体现禅宗"万物皆法"的理念。颔联提出修行重在心境而非环境的深刻见解,颈联以"藤轩""竹径"的具象描写营造出空灵意境。尾联点明寺院作为精神净地的本质功能,全诗语言简净而禅意悠远。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文人访寺题诗成为风尚。本诗应为作者造访莹上人(僧人尊称)寺院时有感而作,通过描绘寺院清幽环境,表达对佛门超脱境界的向往,同时提出"不必隐山林"的独特修行观,反映了唐代士人融合儒释的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