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龟兹闻莺
龟兹闻莺
未知 〔唐朝〕
边树正参差,新莺复陆离。
娇非胡俗变,啼是汉音移。
绣羽花间覆,繁声风外吹。
人言曾不辨,鸟语却相知。
出谷情何寄,迁乔义取斯。
今朝乡陌伴,几处坐高枝。
写风
写花
写鸟
写人
古诗译文
边疆的树木参差错落,新来的黄莺鸣声婉转多变。
娇啼并非胡地风俗改变,啼鸣声是中原音调的迁移。
绣羽般的羽毛在花丛中隐现,繁密的鸣声在风外飘传。
人们的话语或许难以分辨,鸟儿的语言却彼此相知。
飞出山谷的情愫何处寄托?迁往高枝的行为取法于此。
今日在故乡的小路旁相伴,多少黄莺已栖息在高枝之上。
展开
知识点
1. 龟兹在唐代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佛教艺术中心,现存克孜尔千佛洞即为龟兹文化遗存
2. 古诗中"出谷迁乔"典故源自《诗经》,后世常用来祝贺官职升迁或处境改善
3. 唐代西域诗中常出现"汉音""汉月"等意象,反映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4. 本诗平仄符合五言排律规范,中间四联均严格对仗,体现唐代近体诗成熟特征
5. 黄莺(黄鹂)在古诗词中多象征春天、生机,本诗创新性地将其作为文化载体
展开
古诗注解
龟兹
: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西域古国。
参差
:形容树木高低不齐、错落有致的形态。
陆离
:本指色彩斑斓,此处引申为黄莺鸣声婉转多变。
胡俗
:指西域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汉音
:中原汉语的音调,象征华夏文化。
绣羽
:形容黄莺羽毛华丽如刺绣。
出谷
:化用《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喻指地位提升或环境变迁。
迁乔
:即"迁于乔木",暗含追求更高境界之意。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微小物象展现宏大主题:
空间维度
:从边塞树木(地理)→黄莺鸣声(文化)→人鸟关系(哲学),完成由实到虚的意境升华。
文化隐喻
:娇啼"非胡俗"而"是汉音",暗示西域虽地属胡境,却已渐染华夏文明,体现唐代文化辐射力。
情感递进
:前四句写莺啼之形声,五六句转向人际隔阂与自然共鸣的对比,末四句借"迁乔"抒发人生感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几处坐高枝"的开放式结尾:既写黄莺分布之景,又留给读者对"迁乔"结局的想象空间,与王维"春来发几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写法避直接抒情而取意象暗示,正是唐诗含蓄美学的典型体现。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闻莺"为切入点,构建出多维度的艺术空间:
1.
视听交织的边塞画卷
:首联以参差边树为视觉背景,陆离莺啼为听觉主体,瞬间将读者带入西域特殊环境。
2.
文化象征的巧妙运用
:"汉音移"三字点睛,将黄莺啼鸣提升为中原文化西传的象征,与"胡俗"形成文明对话。
3.
物我相通的哲学思考
:颈联通过"人言"与"鸟语"的对比,揭示语言障碍下心灵相通的本质,暗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4.
双关语义的深层寄托
:尾联"迁乔"既写黄莺栖息高枝的自然现象,又隐喻文人追求理想境界的普遍心理。
诗歌语言清丽凝练,对仗工整(如"绣羽"对"繁声"),在边塞诗豪放基调中融入婉约情韵,堪称西域题材的独特佳作。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唐代佚名诗人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内容推断,应写于唐朝经营西域时期(约7-9世纪)。当时龟兹作为安西都护府辖地,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诗人可能为戍边官员、文人或使者,通过描写黄莺的"汉音"意象,既反映西域地区受中原文化熏陶的现象,也暗含对家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播的自豪感。诗中"人言不辨"与"鸟语相知"的对比,折射出边塞环境中语言隔阂与情感共鸣的矛盾。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