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寥落野人稀,竹里衡门掩翠微。
溪路夜随明月入,亭皋春伴白云归。
嵇康懒慢仍耽酒,范蠡逋逃又拂衣。
汀畔数鸥闲不起,只应知我已忘机。
山村人烟稀少显得寂寥,竹林间的柴门掩映在青翠山色中。 夜晚沿着溪边小路踏月而归,春日亭台畔与白云一同归隐。 像嵇康般慵懒疏狂仍沉迷酒中,似范蠡逃离尘世又拂袖而去。 水边沙鸥悠闲静立不肯飞起,想必是知晓我已忘却世俗心机。
本诗艺术特色体现在三重对照:首联静态山村与颔联动态归途形成空间转换,颈联历史人物与尾联自然意象构成古今对话,表面闲适与内在忧思形成情感张力。诗人通过"明月-白云""耽酒-拂衣"等意象群,将宦海浮沉转化为审美体验,最终以"鸥鸟忘机"达成精神解脱,体现了唐诗由社会关怀向内心观照的转变趋势。
全诗以"寥落"起笔勾勒隐逸环境,中二联工对精妙:"夜随明月"与"春伴白云"构成时空交响,嵇康、范蠡典故暗喻双重归隐心态。尾联以鸥鸟意象收束,物我相融彰显道家境界。通篇采用白描与用典结合手法,在清幽画面中渗透着对官场机心的厌倦。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夜归华川途中所作,寄赠幕府同僚。诗中通过山村夜景与历史典故的融合,反映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推测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时期,文人普遍追求精神超脱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