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翠微寺原本是帝王行宫翠微宫,楼阁亭台层层叠叠。 如今天子不再临幸,僧人也已离去,只剩樵夫偶尔砍倒一棵孤松。
此诗以“剥落式”结构展开:首句交代地点变迁,次句铺陈昔日规模,三四句突然转向现实荒凉。艺术上运用“以小见大”手法,通过“一株松”的细节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思想内涵上,既包含佛家“无常”观(宫→寺→空),又暗含对权力虚幻的讽刺(天子权威终不敌樵夫斧斤)。末句尤具张力,松树作为最后的历史见证者被砍伐,暗示集体记忆的彻底消亡。
全诗通过三重对比凸显沧桑巨变:首句“本”字点明宫殿与寺庙的职能转换;次句“几十重”的繁华与后文“僧又去”的寂寥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反差;末句以樵夫的日常劳作消解皇家威严,松树(象征坚贞)的倒下暗示精神图腾的崩塌。语言平实而意蕴深沉,堪称唐代怀古诗的微型典范。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作者不详。翠微宫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荒废,改为佛寺(翠微寺)。诗人途经遗址,目睹宫阙颓败、僧去山空的景象,借对比手法抒发盛衰无常之感,反映唐代中后期皇家反映唐代中后期皇家建筑衰落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