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周二大仙,庐此得升天。
风俗因兴庙,春秋不记年。
锦云张紫盖,琴溜泻鸣泉。
丹灶犹存鼎,仙花发故园。
汤周两位大仙,在此筑庐修行后飞升成仙。 当地风俗因此建庙祭祀,岁月流转已难记清年代。 锦绣云霞如紫盖张悬,琴声般的溪水流泻山泉。 炼丹的炉灶仍存鼎器,仙花在故园中绽放如昔。
这首诗以简洁语言构建双重空间:现实中的庙宇、丹灶遗存,与想象中的升仙场景。前两联侧重历史维度,后两联转向空间描写,通过"锦云-紫盖""琴溜-鸣泉"的视听组合,营造出有声有色的仙境图景。诗人未直接抒情,但通过"犹存""发故园"等词,隐含对仙道长存的赞叹。理解时需注意:唐代山水诗常含道教元素,丹灶、升天等意象非写实,而是文化符号的运用。
全诗以仙道意象贯穿:首联点明汤周山的神仙渊源;颔联写仙迹对民俗的影响;颈联用"锦云""琴溜"营造缥缈仙境;尾联通过"丹灶""仙花"强化道教色彩。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仙道传说融合,紫盖云、鸣泉声等意象生动,末句"仙花发故园"暗示仙气长存。对仗工整处如"锦云"对"琴溜","张紫盖"对"泻鸣泉",体现唐代山水诗的精致技法。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描写汤周山的仙道遗迹。唐代道教兴盛,各地多有神仙传说,诗人通过山水景物与仙迹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对修道成仙的向往。汤周山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但从诗中"风俗因兴庙"可知,此地因仙迹形成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