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坛恭祀事,彩仗下寒坰.展礼陈嘉乐,斋心动众灵。
韵长飘更远,曲度静宜听。
泛响何清越,随风散杳冥。
彻悬和气聚,旋退晓山青。
本自钧天降,还疑列洞庭。
在庄严的泰坛恭敬地举行祭祀,五彩仪仗从寒冷的郊野下行。展现礼仪,演奏美妙的音乐,斋戒的心感动了众多神灵。 悠长的乐韵飘荡得更远,曲调舒缓适宜静听。 泛起的音响多么清亮激越,随风飘散到深远的天际。 乐声停歇,祥和之气凝聚,仪式结束,晨光中的山色更显青翠。 这音乐仿佛从天界降临,又令人怀疑是洞庭仙乐重现。
这首诗通过描写郊坛祭祀时的雅乐,展现了唐代礼乐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诗人首先描写祭祀的场景,然后重点描写雅乐的美妙:乐韵悠长、曲调舒缓、音响清越。最后将人间雅乐比作天界仙乐,突出了雅乐的神圣性。诗中运用了"飘更远"、"散杳冥"等动态描写,使无形的音乐变得形象可感。"彻悬和气聚"一句,既写乐声停止,又暗含天人感应的思想。全诗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礼乐文化的尊崇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以祭祀雅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礼乐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诗中"韵长飘更远,曲度静宜听"等句,生动地表现了雅乐悠远舒缓的特点。"泛响何清越,随风散杳冥"则写出了乐声的清亮和传播之远。最后以"本自钧天降,还疑列洞庭"作结,将人间雅乐与天界仙乐相比拟,突出了雅乐的神圣性。全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礼乐文化的繁荣。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郊坛祭祀时的雅乐场景。唐代重视礼乐制度,祭祀是国家大事,雅乐是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可能亲身参与了这样的祭祀活动,被庄严的仪式和美妙的音乐所感动,因而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