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
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
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去年征人戍守边塞水畔,深夜收到边关书信写满纸页。 挥刀就着烛光裁下红绮,结成同心结回寄千里之外。 你寄来的边关书信莫要断绝,我回赠同心结心意自相连。 同心结再拆解也不分离,可"离"字反复看却愁绪难消。 将衣衫与泪水一同封存,书信只藏在怀中袖里。 不如旧书信字迹难长久,但愿学同心结永远同心。
本诗讲解要点: 1. 情感表达技法:通过"裁绮-结同心-解结-泪封"的动作链展现心理变化 2. 时空对照:"去年戍边"与"今夕答书"形成时间张力,"千里"强化空间阻隔 3. 诗眼分析:"愿学同心长可同"中"学"字的深刻含义——不仅期盼团圆,更追求情感模式的永恒 4. 社会意义:揭示唐代府兵制下"岁岁征人"造成的家庭困境 5. 比较阅读:可与敦煌曲子词《凤归云·闺怨》对照研读
全诗以"书"与"同心"为双线意象: 1. 前四句实写书信往来,展现"裁绮作答"的生动场景 2. 中四句通过"解结看字"的细节,刻画矛盾心理 3. 末四句以"泪封怀袖"升华情感,点明"愿学同心"主旨 艺术特色: - 运用"红绮""泪封"等视觉意象 - "书"字六现,"心"字四现的复沓手法 - 结句"长可同"三字收束有力
此诗为唐代闺怨诗代表作,作者不详。反映唐代频繁边塞战争背景下,思妇与戍边丈夫的书信往还。通过"裁红绮作同心结"的典型意象,展现古代女性以织物传情的独特方式,以及战争对普通人情感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