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
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学未成。
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不要沉迷于虚浮的名声,应当看淡仕途的功利。 人生百年如同旦暮般短暂,过往之事皆如虚幻的盈亏。 忧愁使鬓发渐白,童颜的纯真却未能修成。 不如前往天竺佛国,皈依古德先贤的智慧。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面: 1. 社会层面:反映安史之乱后文人逃避现实的心理 2. 宗教层面:"天竺""古先生"体现佛教对唐诗意象的拓展 3. 艺术层面:五律体裁中,"齐""尽""看""学"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说理诗具象化。尾联"无过""依止"的转折,完成从批判到超脱的逻辑闭环。
全诗以佛理为纲,首联直斥功名之虚妄;颔联用"旦暮""虚盈"的时空对照展现人生短暂;颈联"愁鬓""童颜"形成衰老与天真的意象反差;尾联提出精神皈依的解决方案。对仗工整中见洒脱,语言简净而意境深远,体现唐代释道思想对诗歌的渗透。
此诗作于唐代宗时期,李冶作为女道士历经安史之乱后,看透仕途浮沉。崔侍郎为作者友人,时任朝中要职。诗中借劝诫友人表达对功名的超脱,反映中唐士人在动荡时局中寻求精神归宿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