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
支遁爱山情谩切,昙摩泛海路空长。
经声夜息闻天语,炉气晨飘接御香。
谁道此中难可到,自怜深院得徊翔。
红楼的殿宇仿佛浮现佛光,寺院紧邻皇宫彰显盛世大唐。 支遁爱山的深情徒然急切,昙摩渡海的弘法之路漫长空茫。 夜半诵经声停时似闻天语,清晨香炉烟气飘散连接御香。 谁说此处凡人难以抵达?我独爱这深院可自在徜徉。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维度:①宗教维度,"白毫光""经声"等体现佛教神圣性; ②政治维度,"宸居""御香"暗示寺院与皇权的特殊关系;③个人维度,尾联"自怜" 流露作者作为皇家僧人的特殊心境。艺术上,诗人将空间层次(天宇-皇宫-深院) 与时间流动(夜至晨)结合,用"疑见""谁道"等虚词制造朦胧美感,在庄严的应制 诗中保留了禅意的私人表达空间。
全诗以"佛光-皇权"双线交织:首联以"白毫光"与"宸居"并置,奠定神圣基调; 颔联用支遁、昙摩典故,暗示修行与弘法的艰辛;颈联"天语""御香"的意象组合, 巧妙连接宗教体验与宫廷气息;尾联"自怜"二字,既显僧人超脱,又暗含对皇恩 的感念。对仗工整处如"夜息-晨飘",空间描写由远及近,最终归于深院徘徊的 禅意境界。
此诗为广宣应唐皇之命所作。唐代佛教鼎盛,皇室常于宫廷附近建寺供养, 红楼院作为皇家寺院,兼具宗教与政治象征。诗中既赞佛法庄严,又暗颂皇权 与佛教的和谐共存,反映中唐时期"政教合一"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