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高选处创莲宫,一水萦流处处通。
画阁昼开迟日畔,禅房夜掩碧云中。
平川不见龙行雨,幽谷遥闻虎啸风。
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穷。
在平坦的高处选址建造佛寺,一条溪水环绕流淌处处相通。 画阁在白昼时于夕阳旁敞开,禅房在夜晚掩映于碧云之中。 平原上看不见龙行布雨,幽深山谷里却遥闻虎啸生风。 偶然与游人谈论佛法要义,真元浩荡的道理无穷无尽。
此诗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展现佛寺意境。前六句写景:首联宏观描写寺庙地理位置与水系特点;颔联聚焦建筑,用"昼开夜掩"形成时间流转;颈联以"不见"与"遥闻"制造听觉反差,突出山谷幽邃。尾联转入议论,"偶与游人"看似随意,实则引出"法要"之深奥。艺术上,诗人善用对比(昼/夜、见/闻)、虚实相生(龙雨虚写、虎风实听)等手法,最后以"理无穷"收束全篇,使景物描写升华为哲学思考,体现唐代禅诗"即景悟道"的特点。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主线,从寺外到寺内,从昼至夜,展现化城寺的清幽与超脱。首联写寺庙选址与溪水环绕,突出其与自然的和谐;颔联以"画阁""禅房"一开一掩,形成时空对比;颈联用"龙行雨""虎啸风"的虚实相生,烘托空谷幽深;尾联转入哲理,以"真元浩浩"升华主题。诗中"迟日""碧云""幽谷"等意象营造出静谧的禅意,体现了唐代山水禅诗的典型风格。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创作背景已不可考。从内容推测,诗人可能游历化城寺时,被其清幽的环境和佛理玄妙所感,写下此诗。唐代佛教兴盛,寺庙常建于山水佳处,成为文人雅士寻幽访胜、谈玄论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