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馀。
若使龙光时可待,应怜僧肇论成初。
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
几生曾得闍瑜意,今日堪将贝叶书。
一振微言冠千古,何人执卷问吾庐。
看到您在佛门中思考超脱虚妄的境界,让我对佛法的领悟更加深刻。 如果龙树的智慧可以等待时机显现,应该会赞叹僧肇初成佛论时的境界。 您博览群书,通晓佛典之外的典籍,恐怕无人能及; 您多才多艺,连九种众生趣向的智慧也难以相比。 寺庙的讲经堂横亘在淡泊宁静之中, 京城的云烟树木正显得疏朗有致。 几世修行才能领悟到高僧的真意, 今日终于可以研读珍贵的贝叶经书。 您弘扬精微的佛法言论冠绝千古, 不知有谁会带着经卷来我的茅庐请教。
这首诗展现了唐代佛教与文人交往的一个侧面。首联"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馀"开篇即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僧澈佛学修养的钦佩。颔联用龙树、僧肇两位佛教大师作比,既显学识又表敬意。颈联"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是对僧澈博学多才的直接赞美。尾联"一振微言冠千古"将全诗推向高潮,既是对僧澈的赞誉,也暗含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全诗用典精当,对仗工整,体现了唐代诗歌与佛教思想的完美融合。
这首诗以典雅的语言展现了唐代文人与僧人的佛学交流。诗人运用大量佛教典故,如"龙光""僧肇""五车外典"等,既显示了自己的佛学修养,又巧妙赞美了僧澈的博学。诗中"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一联,将佛寺的宁静与京城的繁华形成对比,富有意境。结尾"一振微言冠千古"既是对僧澈的赞誉,也隐含了诗人对佛法精义的向往。
这首诗是唐代一位无名诗人写给僧人澈的答诗。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僧澈博学多才的赞叹。从诗中提到的龙树、僧肇等佛教人物来看,当时佛教思想在文人中已有相当影响。诗人可能在某个佛寺与僧澈交流佛法后,写下这首充满佛学典故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