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禅栖所,苔滋径莫分。
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
不坐看心石,应随出定云。
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
松树下禅修的居所,青苔滋生的小径已难以辨认。 暮春时节能望见青山,深夜里可听到流水潺潺。 未曾静坐观心石旁,想必已随出定的云飘远。 山中的猿猴无从询问,岩谷间徒留一片朦胧夕照。
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展开画面:首联近写禅居苔径,颔联拓展至青山流水,颈联由实转虚想象僧人行踪,尾联以岩谷空曛收束全篇。其中“不坐”“应随”的虚实对照,既点明“不遇”主题,又暗含对僧人自在境界的钦慕。全诗不着“寻”字而寻意自现,体现了含蓄蕴藉的唐诗美学。
全诗以“不遇”为主线,前四句描绘幽静的山林禅境,青苔、流水烘托出僧人的清修生活;后四句转入虚写,以“看心石”“出定云”暗示僧人的精神境界,尾联以猿猱、空曛作结,强化了寻而不见的怅惘。语言简淡,意境空灵,体现唐代山水禅诗的典型风格。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寻访山僧真胜上人不遇所作。唐代佛教兴盛,文人常与僧人交往,诗中通过山林景物的空寂,表达对高僧超脱境界的向往,侧面反映诗人对禅理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