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辞南平钟王召
辞南平钟王召
未知 〔唐朝〕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
写人
古诗译文
枯朽的树木倚靠在寒冷的林间,虽多次经历春天却始终不曾改变心志。
樵夫见了都不愿砍伐,为何南平的钟王还要苦苦寻访我这隐士呢?
展开
知识点
1. 郢人典故:出自《庄子》,匠石运斤成风削去郢人鼻端白垩而不伤其鼻,后喻知音难觅 2. 唐代隐逸文化:终南捷径现象反映士人通过隐居获取声名以待朝廷征召的特殊仕途方式 3. 钟王称谓:可能指受封钟祥之地的藩王,唐代宗室常以封地+王号为称呼 4. 意象运用:枯木在古典诗歌中常象征历经沧桑而志节不改的君子人格
展开
古诗注解
摧残枯木
:比喻诗人自身年老或境遇衰颓,如被摧残的枯树。
寒林
:萧瑟的树林,暗喻清冷孤寂的隐居环境。
樵客
:砍柴人,此处反衬隐士的高洁连樵夫都不忍破坏。
郢人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知音或权贵,此处指南平钟王。
展开
讲解
本诗艺术特色在于:
1.
比兴手法
:通篇以枯木喻人,使抽象品格具象化
2.
对比结构
:樵客的"不采"与钟王的"搜寻"形成张力
3.
用典自然
:化用"郢人"典故而不露痕迹
4.
语言风格
:平实中见奇崛,符合唐代隐逸诗"枯淡"的美学追求
深层表达了诗人对"士不遇"传统主题的变奏——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主动选择不遇。
展开
古诗赏析
诗人运用双重比喻:首句以"枯木寒林"自况清贫隐逸之态,次句"逢春不变心"强调志节坚贞。后二句通过"樵客不采"与"郢人搜寻"的对比,凸显世俗与隐逸的价值冲突。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展现了唐代隐士特有的风骨。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隐士拒绝权贵征召之作。南平钟王可能指某位宗室或地方藩王,诗人以枯木自喻,表明坚守隐逸之志,委婉回绝出仕邀请,反映了唐代隐逸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微妙关系。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