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势滔滔不可量,渔舟容易泛沧浪。
连山翠霭笼沙溆,白鸟翩翩下夕阳。
雨添一夜秋涛阔,极目茫茫似接天。
不知龙物潜何处,鱼跃蛙鸣满槛前。
河水汹涌澎湃难以估量,渔舟轻易就能漂荡在苍茫浪涛中。 连绵青山与翠绿雾气笼罩着沙洲水岸,白鸟轻盈地飞向夕阳。 一夜秋雨让江面更加辽阔,极目远望,茫茫江水似与天际相连。 不知那潜藏的龙究竟在何处,只见鱼儿跃出水面,蛙声满布栏杆前。
此诗可从三个角度解读: 1. 写景层次:由近及远,从具体(渔舟)到宏大(接天江面),再回归细节(鱼蛙),形成空间闭环。 2. 情感脉络:表面写景,实则通过“不可量”“潜何处”等词,流露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敬畏。 3. 禅意寄托:作为僧诗,末句“鱼跃蛙鸣”暗合“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喧闹中见本真。 教学建议:可对比柳宗元《江雪》的孤寂意境,体会唐代僧诗与文人诗的异同。
全诗以“望”为视角,分四层展开: 1. 动态水势:开篇以“滔滔不可量”凸显河水的磅礴,渔舟的“容易”反衬出自然的伟力。 2. 静美山色:翠霭、白鸟、夕阳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动静相宜。 3. 雨后苍茫:秋雨拓宽江面,天地一体的景象引发遐思。 4. 生命跃动:以“鱼跃蛙鸣”收束,暗喻平凡中见生机,与“龙物潜藏”形成虚实对照。 诗中运用对比(浩大水势与微小渔舟)、象征(龙物喻未解之谜),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此诗为唐代诗僧子兰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子兰身处晚唐,社会动荡,诗人常借自然景象抒发对世事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秋日河梁的壮阔与生机,暗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