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嵯峨倚着天,悔随寒瀑下岩烟。
深秋猿鸟来心上,夜静松杉到眼前。
书架想遭苔藓裹,石窗应被薜萝缠。
一枝筇竹游江北,不见炉峰二十年。
巍峨的九叠山高耸入云,后悔当初随着寒瀑离开那云雾缭绕的岩间。 深秋时节,猿啼鸟鸣萦绕心头;夜阑人静时,松柏杉树的影子仿佛就在眼前。 想象中,书架早已被苔藓覆盖,石窗也应被藤蔓缠绕。 手持一根筇竹杖游历江北,已有二十年未再见到炉峰的景色。
本诗讲解可把握三个维度:其一,意象的层递关系,从实景(九叠、寒瀑)到虚景(苔藓、薜萝)体现记忆的模糊与美化;其二,情感的逻辑演进,由"悔"生发,经景物追忆,终至岁月感慨;其三,典型的晚唐诗风,精工的对仗(如"深秋猿鸟"对"夜静松杉")与含蓄的用典("炉峰"暗含李白诗意)相结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体会不同文体中的庐山书写差异。
全诗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对比构建意境。首联"九叠嵯峨"与"悔随寒瀑"形成高远与低回的张力,奠定追忆基调。颔联"深秋猿鸟""夜静松杉"通过视听通感,将记忆中的山林景象转化为心理意象。颈联"苔藓""薜萝"的想象性描写,暗示时光流逝之痛。尾联"一枝筇竹"的漂泊与"二十年"的漫长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诗人对庐山旧隐的深切眷恋。诗中"悔"字为诗眼,贯穿时空转换,体现唐代隐逸诗"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典型矛盾。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诗人曾隐居庐山,后离山远游。二十年后追忆旧居,通过描绘记忆中庐山的幽静景象与现实中漂泊的对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怀念与人生羁旅的感慨。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常有"归隐"情结,此诗或为这一时期士人心理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