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喜老闲身,春山起送君。
欲凭莲社信,转入洞庭云。
道路长无阻,干戈渐不闻。
秋来向何处,相忆雁成群。
谁会喜欢我这老来闲散之身,春日山中起身送别您。 想凭借莲社的约定,随您转入洞庭湖的云霞深处。 愿您前路漫长无阻隔,战乱之声渐渐消逝。 待到秋天来临,您将去向何方?唯有看那成群的大雁,寄托我的思念。
这首诗的讲解可从三个层面展开: 1. 情感脉络:由送别的怅惘(首联)到对友人修行的期许(颔联),再转为对世道的关切(颈联),最终落笔于永恒的思念(尾联)。 2. 艺术特色:典型“起承转合”结构,中二联对仗工稳,“莲社”“雁群”等意象选择体现僧人身份。 3. 历史价值:通过“干戈渐不闻”等句,可窥见晚唐社会状况,具有“诗史”意义。
全诗以平淡语言寄寓深沉情感。首联自嘲“老闲身”,反衬对友人的重视;颔联用“莲社”“洞庭云”的佛教意象,展现超脱之志;颈联“干戈渐不闻”暗含对和平的渴望;尾联借秋雁传情,余韵悠长。诗中时空转换自然,从春山送别到秋日怀想,从眼前道路到远方洞庭,虚实相生,体现了僧人诗歌特有的空灵与禅意。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齐己晚年隐居湖南期间。当时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齐己作为诗僧,与许多僧人交往密切。秘上人可能是其道友,将离湖南云游他方,齐己以此诗相赠,既表达惜别之情,也暗含对乱世的感慨和对友人平安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