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明水国,游子倚长亭。
海浸全吴白,山澄百越青。
英雄贵黎庶,封土绝精灵。
句践魂如在,应悬战血腥。
秋日的阳光映照着水乡,漂泊的游子倚靠在长亭旁。 海水浸染吴地一片白,山色澄澈越地满目青。 英雄以百姓为贵,封疆却断绝了神灵。 若越王勾践的魂魄仍在,定会高悬战场的血腥。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 1. 景物描写:首联点明秋日羁旅,颔联以"海浸""山澄"的动感笔法展现宏观视野。 2. 历史隐喻:颈联由景入史,通过"英雄""封土"的对比,揭示权力与民生的矛盾。 3. 情感升华:尾联用勾践典故,以虚拟语气("如在""应悬")表达对当下乱世的忧愤。 诗人巧妙运用时空跳跃(由眼前景到千年史)、虚实相生(实写山水,虚写战血)的手法,赋予山水诗深刻的历史厚重感。
全诗以秋景起兴,前两联写钱塘山水壮阔,"白""青"对比鲜明,突显地域特色。后两联转入议论,借古讽今:"英雄贵黎庶"体现民本思想,"封土绝精灵"暗批统治者失德。末句以勾践"战血腥"的意象,强化历史厚重感与警示意味。齐己将写景、咏史、抒怀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意境苍凉。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齐己游历钱塘(今杭州)时。诗中借秋景怀古,通过描绘吴越之地的山水,联想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暗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喻。晚唐藩镇割据、战乱频发,诗人以勾践的典故警示统治者应重视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