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唳遗踪去,澄明物掩难。
喷开山面碧,飞落寺门寒。
汲引随瓶满,分流逐处安。
幽虫乘叶过,渴狖拥条看。
上有危峰叠,旁宜怪石盘。
冷吞双树影,甘润百毛端。
异早闻镌玉,灵终别建坛。
潇湘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鹤鸣泉的遗迹已随鹤鸣远去,清澈的泉水难以被世俗遮蔽。 喷涌而出染绿了山壁,飞溅的水珠让寺门透着寒意。 打水时随瓶满溢,分流后各处安适流淌。 幽深的虫影爬过落叶,饥渴的猿猴抱着树枝张望。 泉上有险峻重叠的山峰,旁侧盘踞着奇形怪石。 清冷的水吞噬着双树倒影,甘甜滋润着草木的尖端。 早年便听闻此地似玉雕琢,灵气最终在此建坛别立。 潇湘的仙境究竟在何处?终日只见泉水独自波澜起伏。
本诗采用"总分总"结构:首联总总"结构:首联总写泉之遗韵,中六句分写泉形、泉趣、泉境,尾联以问句升华。艺术上运用:①视听结合("嘹唳"声与"碧""寒"色);②拟人手法("幽虫乘叶""渴狖拥条");③佛教意象("双树""建坛")。诗人通过泉水意象,表达"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禅悟,展现唐代僧诗"清境说理"的典型风格。
全诗以"泉"为脉络,前四联实写泉水之态:喷碧、飞寒、分流、润物,用"幽虫""渴狖"点缀生机;后四联虚写泉之神韵,通过"危峰""怪石""双树影"营造超脱意境。末句"终日自波澜"以动态收束,暗喻禅心不息。诗中"澄明""甘润"等词双关物理与佛理,体现诗人"诗禅合一"的创作特色。
此诗为唐代诗僧齐己游历湖南鹤鸣泉时所作。齐己晚年隐居衡岳,常以山水寄托禅意。鹤鸣泉传说因仙鹤鸣叫得名,诗人借泉水的澄澈与灵性,抒发出世情怀,暗含对潇湘仙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