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隐洞庭西,渔樵共一溪。
琴前孤鹤影,石上远僧题。
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迷。
君能许邻并,分药劚春畦。
隐居在洞庭湖西的老者,与渔夫樵夫共伴一条溪流。 琴声前有孤鹤的身影,岩石上留着远方僧人的题字。 橘柚在园林中成熟,芦苇丛生的小径让人迷失方向。 你若愿与我为邻,我们可分药种共耕春天的菜畦。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意象层面:鹤、僧、橘柚等意象群构建出“禅隐合一”的意境,孤鹤与远僧的虚实对照,深化了空间的超脱感。 结构层面:前四句写“独”,后四句转“合”,尾联“君能许邻并”打破隐士常有的孤绝,体现唐代隐逸文化中“独乐不如众乐”的转变。 禅意层面:“琴前孤鹤影”暗喻琴声如禅音,鹤影似心象;“蒹葭迷”则隐喻修行路上的困惑,而“分药劚畦”以劳作解迷,体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隐逸生活,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渔樵共一溪”展现与民同乐的平和,“孤鹤”“远僧”则赋予画面孤高与禅意。颈联“橘柚熟”“蒹葭迷”通过视觉与空间感营造隐居的幽静,尾联“分药劚畦”的提议,将隐逸理想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互动,使诗意更具温情。齐己以简淡语言,将僧人隐逸的孤寂与对人间烟气的眷恋巧妙融合,体现了唐代禅诗“空寂中有生机”的特质。
此诗为唐代诗僧齐己所作,反映其晚年隐居洞庭湖畔的生活。齐己一生云游四方,晚年选择洞庭湖西作为归宿,诗中“老隐”二字点明其心境。唐代隐逸文化盛行,僧人亦常参与其中,此诗通过渔樵、孤鹤、远僧等意象,构建出超然物外的隐逸图景,同时流露出对田园邻里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