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心精舍好,那岸是繁华。
碍目无高树,当门即远沙。
晨斋来海客,夜磬到渔家。
石鼎秋涛静,禅回有岳茶。
江心的精舍清幽美好,对岸却是繁华喧嚣。 眼前没有高树遮挡视线,推门便是远处的沙滩。 清晨斋饭迎来海上的客人,夜晚磬声传到渔家。 石鼎中煮着秋日的静水,禅修后品着山岳的茶香。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结构技法: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空间由远及近再到器物,符合"起承转合"传统。 2. 禅意表达:"碍目无高树"暗喻去执念,"岳茶"象征精神高度,物象皆含佛理。 3. 时代意义:反映安史之乱后,文人逃避现实、追求心灵安宁的普遍倾向。诗中"繁华"与"静"的对比,实为对乱世的委婉批判。
全诗以空间对比展开:首联"波心-那岸"形成静闹对立,颔联"无高树-即远沙"突出空阔意境。颈联"海客-渔家"展现精舍的包容性,尾联"秋涛静-岳茶"升华禅趣。诗人用白描手法,通过精舍的日常细节(斋饭、磬声、煮茶),将"小景"写出"大境界",体现"一沙一世界"的佛家哲思。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是唐代山水禅诗的代表作。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齐己为著名诗僧。真州(今江苏仪征)地处长江畔,诗中"精舍"可能是江心小寺。唐代佛教兴盛,僧人多借自然景物抒写禅意。齐己通过对比江岸繁华与精舍清寂,表达对世俗的超脱,反映晚唐文人追求精神净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