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涛出洞庭,帆影入澄清。
何处惊鸿起,孤舟趁月行。
时难多战地,野阔绝春耕。
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
风浪从洞庭湖涌出,帆影倒映在清澈的水中。 不知何处惊起鸿雁,孤舟在月光下悄然前行。 时局艰难,处处可见战乱之地,原野辽阔却无人春耕。 不知亲人是否安在,家园就在郡城附近。
这首诗以夜泊湘阴为切入点,通过四个层次展开: 1)首联写景,用“风涛”与“澄清”的对比暗示动荡中的宁静; 2)颔联以“惊鸿”的意象暗喻战乱中流离的百姓; 3)颈联直接描写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 4)尾联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全诗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孤舟趁月行”一句尤为精妙,既写实景,又暗含诗人孤独云游的处境,体现了禅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特色。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乱时期的夜泊图。首联写景,洞庭风涛与帆影澄江形成对比,暗示动荡中的一丝宁静。颔联以“惊鸿”喻百姓流离失所,“孤舟趁月行”则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颈联直接点明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尾联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家园的思念。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齐己作为诗僧的悲悯情怀。
此诗作于晚唐战乱时期。齐己作为僧人,云游四方,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中通过夜泊湘阴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