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
残阳起闲望,万木耸寒条。
楚寺新为客,吴江旧看潮。
此怀何以寄,风雨暮萧萧。
每日身体愈发衰弱多病,内心渐渐趋向孤寂寥落。 夕阳余晖中闲来眺望,只见万木凋零,寒枝耸立。 初到楚地的寺庙作客,曾在吴江畔看潮起潮落。 这满怀愁绪如何寄托?唯有暮色风雨萧瑟凄凉。
此诗可分层解读:前两联写当下身心状态与环境,后两联通过地理转换展开今昔对比。讲解时需注意:①“加”字体现病痛渐进性,“耸”字突出树木倔强生命力;②“新为客”与“旧看潮”形成时间张力;③末句化用《诗经·风雨》典故,暗含“既见君子”的期待与失落。全诗以物理时间的流逝(日日→暮)对应心理空间的孤绝,堪称晚唐山水禅意诗的代表作。
全诗以“衰病”开篇奠定基调,中二联工笔写景:颔联“残阳”“寒条”构成冷色调画面,颈联“楚寺”“吴江”的空间转换暗示漂泊。尾联设问作结,风雨意象将情感推向高潮。艺术上运用双声叠字(“萧萧”)增强韵律,通过时空对比深化羁旅之愁,体现晚唐诗僧“清苦”诗风的典型特征。
此诗作于齐己晚年羁旅时期。作为唐代诗僧,齐己一生云游四方,晚年体衰多病,诗中“衰病”“寂寥”等词直抒迟暮之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日渐衰微,文人普遍怀有末路之悲,此诗通过残秋景象的刻画,折射出时代与个人的双重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