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洛碧嵩根,寒流白照门。
园林经难别,桃李几株存。
衰老江南日,凄凉海上村。
闲来晒朱绂,泪滴旧朝恩。
清澈的洛水从碧绿的嵩山脚下流过,寒冽的水流映照着白色的门扉。 园林历经战乱已难辨认,昔日的桃李还剩几株存活。 江南的岁月催人衰老,海边的村落更显凄凉。 闲来无事晾晒红色官服,泪水滴落感念旧朝的恩情。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面: 1. 意象组合:寒流/白门/残桃李构成破败图景,与朱绂形成色彩与意义的强烈反差。 2. 情感递进:从景物描写到人生慨叹,最终聚焦“泪滴”这一情感爆发点。 3. 时代隐喻:“海上村”可能暗指唐僖宗逃亡蜀地,需结合唐末史料理解深层所指。 教学时可对比韦庄《秦妇吟》,体会僧俗诗人对乱世的不同书写方式。
全诗以冷色调景物开篇,“寒流”“白照”奠定凄清基调。 颔联通过园林桃李的今昔对比,浓缩战乱对文明的摧残。 颈联时空转换,“衰老”“凄凉”双关自然与人生境遇。 尾联“晒朱绂”的动作细节,将个人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勾连,泪滴中饱含遗民之痛。 齐己以简淡笔法写深沉哀思,体现晚唐诗僧“清苦”诗风的典型特征。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齐己作为僧人诗人,亲历社会动荡与王朝衰败。 诗中“园林经难”“海上村”等意象,暗指黄巢起义后中原残破、百姓流离的景象。 “晒朱绂”或为虚写,借前朝官员身份抒发现实中僧人对家国命运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