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外同文在,荆门得信时。
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日暮山沈雨,莲残水满池。
登楼试南望,为子动归思。
在楚地之外与你心意相通,于荆门收到你的来信。 字里行间是几重离别的情意,一首晚秋的诗篇。 日暮时分山色沉入雨中,莲花凋残池水满溢。 登上高楼向南眺望,因你而触动归乡之思。
本诗讲解可聚焦三个维度:其一,分析"晚秋"意象系统,如"莲残""日暮"如何强化思归主题;其二,解读僧侣诗歌的双重性——既具方外之人的超脱("同文"),又有世俗情感("归思");其三,从唐代邮驿制度角度,说明"得信"在交通不便时代的特殊情感价值。教学中可对比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的南方意象,理解不同诗人对"南望"的情感投射。
全诗以"同文—得信"起笔,奠定酬答基调。颔联"几重别意"与"一首诗"虚实相生,将抽象情思具象化。颈联写景极具晚秋特征,"山沉雨""莲残"的意象群营造出空寂氛围,为尾联"归思"作铺垫。诗人通过空间转换(楚外-荆门-南望)与时间暗示(日暮-晚秋),在尺幅之间构建出广阔的意境层次,体现唐代僧诗"清幽中含深致"的艺术特色。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齐己作为诗僧游历四方。诗中"虚中上人"为僧人友侣,二人曾于荆楚一带交游。晚秋时节收到友人诗信,诗人触景生情,以诗酬答,既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又流露羁旅思归之意,反映了唐代僧侣诗人的交游常态与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