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见秋月,正当三五时。
清光应鉴我,幽思更同谁。
惜坐身犹倦,牵吟气尚羸。
明年七十六,约此健相期。
病中起身看见秋月,正值十五月圆时。 清冷的月光应能照见我,心中的幽思又能与谁共? 可惜久坐仍觉疲倦,提笔吟诗也气力微弱。 待到明年七十六岁,但愿能健朗地再逢此景。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1. 时空对照:病体与秋月、当下羸弱与明年期许形成双重对比 2. 禅意表达:“清光鉴我”暗合佛教“明心见性”思想 3. 语言张力:平实叙述中蕴含强烈生命意识,如“惜坐”“牵吟”的挣扎感 教学可引导学生关注:唐代僧诗的特点、月意象的文化内涵、数字在诗歌中的特殊表达作用。
全诗以“病起”开篇,奠定苍凉基调。秋月意象既营造清冷意境,又象征人生圆满与缺憾的交织。颔联“清光鉴我”与“幽思同谁”形成张力,凸显孤独自省。颈联“身倦”“气羸”直白道出衰老病痛,尾联却笔锋一转,以“健相期”展现顽强生命力。齐己作为诗僧,将禅理融入对自然与生命的观照,平淡语言中见深致。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齐己晚年寓居荆州期间。诗人长期患病,适逢中秋月圆,触景生情,既感慨自身衰颓,又透露出对生命的豁达。诗中“明年七十六”明确指向其高龄状态,结合唐代平均寿命,更显晚年创作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