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
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
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
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
群峰苍翠唯有中峰最青翠,五座寺庙中以此寺名声最高。 石阶小路险峻盘绕在雾气中湿滑难行,僧房的窗户高悬于空旷明净处。 凌空的殿阁仿佛由天工造就,遍地的杉松皆是自然生长。 更有那山顶难以攀登之处,紫苔红藓环绕着陡峭山岩。
本诗讲解可聚焦三个层面: 1. 空间结构:从群峰到中峰,从山脚石路到山顶殿阁,形成立体游览路线 2. 宗教象征:"凌空殿阁"象征佛法至高,"自生"杉松暗合禅宗自然悟道思想 3. 语言艺术:"滑""明"等字精准传神,"紫苔红藓"的色彩运用增强画面感 教学时可结合唐代佛教发展史,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出世情怀与自然观照。
全诗以对比手法开篇,突出中峰与般若寺的特殊地位。 中二联通过"险盘岚霭""高倚泬寥""凌空""自生"等意象,既描绘山寺险峻幽寂的实景,又暗喻佛法超脱尘世。 尾联以"难上处"引发遐想,紫苔红藓的细节描写更添神秘色彩,体现诗人对佛门圣境的敬畏与向往。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齐己为著名诗僧。南岳衡山是佛教圣地,般若寺为其中名刹。 诗人游历至此,被山寺的险峻地势与自然奇观所震撼,结合自身修行感悟,写下这首兼具写实与禅意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