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
日西来远棹,风外见平流。
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洞庭湖与云梦泽的秋色,碧空与湖水共悠悠。 孟子狂放题诗之后,还有谁再来倚楼远眺? 夕阳西下时远处船影摇曳,微风之外可见平静的水流。 终究想要重新寻访旧地,在那僧窗古岸的尽头。
此诗需注意三个层次:其一,写景层次上,"空碧共悠悠"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碧"与触觉的"悠悠"结合;其二,用典层次上,孟浩然典故暗含对盛唐文化的追慕;其三,禅意层次上,"僧窗古岸"的结句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空间。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李白《游洞庭》等同类作品,体会唐代洞庭诗作的时空意识。
全诗以空灵笔法勾勒洞庭秋色,首联"共悠悠"三字将天地融为一体;颔联用孟浩然典故,凸显文人精神的传承;颈联"远棹""平流"的动静对比,展现黄昏湖景的苍茫;尾联"僧窗古岸"的意象,将怀古之情升华为禅意追寻。齐己作为诗僧,将山水诗与禅理自然融合,在简淡中见深远。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齐己作为诗僧游历至巴陵(岳阳),追忆盛唐诗人孟浩然曾在此留下的诗篇与足迹。时值安史之乱后,文人多怀古伤今,诗中"何人更倚楼"的感慨,既是对孟浩然的致敬,亦暗含对盛世不再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