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夜因风雪,相留在寂寥。
禅心谁指示,诗卷自焚烧。
语默邻寒漏,窗扉向早朝。
天台若长往,还渡海门潮。
连夜的风雪将你挽留,我们在这寂寥中相伴。 禅心无人能指点,诗卷却自行焚烧。 言语沉默间听着寒夜的更漏,窗外已透出早朝的微光。 若你长居天台山,归来时还需渡过海门的潮水。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首先是环境描写与心境的呼应,风雪、寂寥等意象共同构建禅修氛围;其次注意佛教用语如"禅心""天台"的象征意义;最后体会诗人"诗卷自焚烧"的矛盾表达,这既是对文字局限性的认知,又是通过诗歌超越局限的实践。理解唐代诗僧"以诗明禅"的传统,才能深入把握此类作品的特殊价值。
全诗以"风雪留客"起兴,营造出空寂的禅境。颔联"禅心谁指示,诗卷自焚烧"构成巧妙对仗,既表现求道之艰,又暗喻超越文字桎梏的觉悟。颈联通过"寒漏""早朝"的时间意象,展现长夜论道的专注。尾联以天台归途作结,既是对友人的牵挂,又暗含对彼岸境界的向往。齐己作为诗僧,其作品常兼具文学性与禅理深度,此诗正是其"诗禅合一"创作特色的典型体现。
此诗作于齐己晚年隐居时期。诗人与僧人乾昼在风雪夜促膝长谈,诗中既流露出对禅理的追求,又暗含对尘世的疏离感。唐代佛教兴盛,文人常与僧侣交往,这类"招宿诗"反映了当时士僧交融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