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
何妨金粉资高格,不用丹青点此身。
蒲叶岸长堪映带,荻花丛晚好相亲。
思量画得胜笼得,野性由来不恋人。
曾经在苍茫的江面上看不清鹭鸶的真貌,如今却通过画作领略到它的神韵。 何必用金粉来修饰它的高贵品格,无需丹青点染它本真的身躯。 长长的蒲叶岸边映衬着它的身影,傍晚的荻花丛中与它相伴相宜。 细想画中的鹭鸶胜过笼中之鸟,野性的生灵从来不爱恋人间羁绊。
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 1. 虚实结合:将江上真景与画中虚景对比,突出艺术提炼的魅力。 2. 托物言志:表面咏鹭鸶,实则表达对独立人格的推崇。 3. 语言简淡:如“不用丹青点此身”一句,既赞画技高超,又暗含禅宗“不立文字”的哲学。 诗中“野性”二字堪称诗眼,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层思考,对现代人仍有启示意义。
全诗以“画”为媒介,层层递进:首联写从“看不清”到“见精神”的审美升华;颔联强调鹭鸶无需人工雕饰的自然美;颈联用蒲叶、荻花烘托野趣;尾联直抒胸臆,点明“野性不恋人”的主旨。诗人借鹭鸶的形象,暗喻高洁之士不应被世俗束缚,体现了禅僧对自然本真的追求。
此诗为唐代诗僧齐己题写在一幅鹭鸶画上的作品,兼寄友人孙郎中。唐代文人常以画作寄托情怀,齐己通过对比自然中的鹭鸶与画中形象,表达对自由野性的赞美,同时隐含对友人超脱世俗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