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晴影石千株,吾子思归梦断初。
有信北来山叠叠,无言南去雨疏疏。
祖师门接园林路,丞相家同井邑居。
闲野老身留得否,相招多是秀才书。
曲江畔晴日下的倒影如千万株石树,你思归的梦刚刚醒来。 北方群山连绵捎来你的书信,南方细雨无声送你离去。 祖师寺门连接着园林小路,丞相府与寻常街巷比邻而居。 我这闲散野老能否留下?相邀的多是秀才们的书信。
此诗需从三个层面解读:表层是赠别之作,通过南北景物对比表达离情;中层展现僧人的双重生活,既在禅门修行又与世俗往来;深层则体现佛家"不二法门"思想——"祖师门"与"丞相家"的并置暗示超越分别心的禅悟。艺术上,齐己将杜甫的沉郁顿挫与王维的空灵禅意相结合,形成"清冷中见温度"的独特诗风。诗中"石千株""雨疏疏"等意象组合,既符合僧人观察自然的澄明心境,又带有晚唐诗歌的精致化特征。
全诗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构建意境:首联"曲江晴影"的壮阔与"思归梦断"的怅惘形成反差;颔联"山叠叠"与"雨疏疏"的对仗,既写地理阻隔又喻情感浓度;颈联将宗教圣地与世俗权贵并置,暗含讽喻;尾联以自嘲口吻道出唐代僧人与文人的特殊关系。齐己善用佛家"空观"视角观察尘世,此诗在清丽景物描写中隐含对世相的了悟。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齐己作为游方僧人,与微公(可能为同门僧人)有深厚交谊。诗中既描写南方韶阳的山水景致,又流露对北方故人的思念,反映了唐代僧人的云游生活与文人化倾向。末联透露出诗人虽为方外之人,仍与文士阶层保持密切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