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色衫衣绝点尘,明知富贵是浮云。
不随喧滑迷真性,何用潺湲洗污闻。
北阙会抛红駊騀,东林社忆白氛氲。
清吟有兴频相示,欲得多惭蠹蚀文。
雪白的衣衫不染一丝尘埃,明明知道富贵如同浮云般虚幻。 不随世俗喧嚣迷失本真,何须用潺潺流水洗涤虚名。 朝廷的荣华终将被抛弃,东林社的白云令人怀念。 清雅的吟咏常与知己分享,却惭愧自己的文字如被虫蛀般粗陋。
本诗以问答体形式,通过鲜明的意象对比,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学。首联以视觉形象"雪色衫衣"与抽象概念"浮云"对照,奠定超脱基调。颔联用"不随"、"何用"的否定句式强化立场。颈联通过"北阙"与"东林"的空间转换,展现价值选择。尾联回归文人本色,在自谦中见风骨。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稳,用典自然,体现了诗僧将佛理融入诗艺的独特造诣。
全诗以"雪色衫衣"开篇,奠定高洁基调。通过"浮云"、"喧滑"等意象对比,凸显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颈联以北阙与东林对举,表达对官场的疏离和对隐逸的向往。尾联以谦虚之语作结,实则彰显文人风骨。诗中多处用典却不着痕迹,语言清丽,意境深远,体现了晚唐诗僧独特的审美追求。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齐己作为僧人诗人,深感富贵如浮云,选择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诗中表达了对崔校书(可能是一位官员)的回应,阐明自己超脱世俗、坚守本真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