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魂役役不曾归,万象相牵向极微。
所得或忧逢郢刃,凡言皆欲夺天机。
游深晚谷香充鼻,坐苦春松粉满衣。
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心神劳碌不曾停歇,世间万象牵引着思绪向细微处探寻。 所得所悟或许担忧如遇郢匠之斧(被他人否定),凡所言说皆想参透天机。 游历幽深晚谷,花香充盈鼻息;静坐苦思春松,松粉沾满衣衫。 何处不是狼藉纷乱的境地?桃花伴着细雨更显迷蒙飘洒。
这首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禅僧的山居感悟:首联以动态描写开篇,"役役""相牵"表现思维活动;颔联转折,用典故表达对真理的追求与不安;颈联具体描写山景,嗅觉(香)、视觉(粉)结合,体现"禅悦"境界;尾联升华,以桃花春雨的朦胧美象征佛法无边。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细微感知与宏大天机),结构起承转合分明。诗中"郢刃"喻指严苛的佛法标准,"狼藉境"暗喻红尘,最后以自然景象化解矛盾,体现禅宗"即事而真"的思想。
全诗以禅僧视角展开,首联写心神不宁、万物牵思,体现修行者的内心波动;颔联用"郢刃""天机"典故,暗喻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他人评判的担忧;颈联通过"晚谷香""春松粉"的感官描写,展现山居生活的清幽与修行之苦;尾联以桃花细雨收束,将禅意与自然景象交融,营造空灵意境。诗中"极微""天机"等词体现佛家思想,"狼藉境"则暗含对世俗的疏离感,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此诗为唐代诗僧齐己所作。齐己晚年隐居山林,潜心修佛,诗中既有对自然万象的细腻观察,又透露出禅僧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唐代佛教兴盛,禅宗思想流行,诗人将禅意融入山水,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自然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