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得吾师继颂声,百篇相爱寄南荆。
卷开锦水霞光烂,吟入峨嵋雪气清。
楚外已甘推绝唱,蜀中谁敢共悬衡。
应怜无可同无本,终向风骚作弟兄。
幸得吾师继续传颂诗篇,百篇佳作寄赠南荆之地。 展开诗卷如锦水霞光绚烂,吟咏间似峨嵋雪气清冽。 楚地之外已甘拜下风推崇绝唱,蜀中又有谁敢与您比肩争衡? 应叹我无佳作可相赠,唯愿与您在诗坛结为兄弟。
本诗展现了唐代诗僧交往的典型模式:首联"继颂声""寄南荆"体现诗文传阅的时空跨越;颔联用蜀地特色景观比喻诗作,暗含"诗如其地"的创作观;颈联双重否定句式强化推崇之意;尾联"无可同无本"用佛家语汇,既表谦逊又暗合僧人身份。全诗将地理空间、佛门身份与文学竞争巧妙融合,体现晚唐方外诗人的世俗情怀。
全诗以"颂声"为脉络,首联点明酬唱缘由;颔联用"锦水霞光""峨嵋雪气"的壮丽意象展现蜀地诗作风采;颈联通过"楚外推绝唱""蜀中悬衡"的对比凸显广济大师的文学地位;尾联以谦逊姿态表达诗艺追求。诗中地理意象与文人风骨交融,对仗工稳中见飘逸之气。
此诗作于晚唐,齐己收到蜀地广济大师寄赠的百篇诗作后回赠。当时齐己云游至荆州,广济大师以诗相寄,诗中既表达对蜀地诗友的推崇,也流露出诗人谦逊自省的态度,反映晚唐诗僧间的文学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