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游重到倍悲凉,吟忆同人倚寺墙。
何处暮蝉喧逆旅,此中山鸟噪垂杨。
寰区有主权兵器,风月无人掌桂香。
欲寄此心空北望,塞鸿天末失归行。
旧地重游倍感悲凉,吟诗时回忆起与友人共倚寺墙的时光。 何处暮蝉在旅店喧闹,此处的山鸟在垂杨间聒噪。 天下纷争,兵器由权贵掌控;风月美景无人欣赏,桂花的香气也无人理会。 想寄托这份心情却只能空望北方,塞外的大雁在天边迷失了归途。
诗中首联以“悲凉”定调,颔联用蝉噪鸟鸣反衬孤寂,颈联转向社会批判,尾联以鸿雁失归自况。艺术上,虚实相生(如“桂香”虚写,“兵器”实写),时空交错(旧游与当下),体现了晚唐诗对杜甫沉郁风格的继承。
全诗以“悲凉”为基调,通过暮蝉、山鸟、垂杨等意象烘托乱世萧瑟,并借“主权兵器”“无人掌桂香”暗讽权贵争权、民生凋敝。尾联以塞鸿失归抒写个人漂泊无依之感,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晚唐诗风的哀婉与沉郁。
此诗创作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诗人齐己重游江西,途经友人孙鲂旧居,触景生情,感慨物是人非、时局混乱,遂写下这首充满悲凉与忧思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