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鹿鸣逢世乱,因披羽服隐衡阳。
几多事隔丹霄兴,三十年成两鬓霜。
芝朮未甘销勇气,风骚无那激刚肠。
中朝旧有知音在,可是悠悠入帝乡。
曾经在乱世中听闻鹿鸣,因而披上道袍隐居衡阳。 多少往事阻隔了飞升仙界的兴致,三十年光阴使两鬓染上白霜。 灵芝仙草未能消磨我的勇气,诗赋风骨更激荡着刚烈心肠。 朝廷中仍有旧日知音在,可叹如今却要悠悠踏入帝王之乡。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面:其一,作为赠别诗的特殊性,僧人送道士入京的宗教交流背景;其二,诗中"世乱-帝乡"的时空结构,实际暗喻晚唐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其三,"勇气""刚肠"等用语体现的禅宗"直指本心"思想。尾联"知音"既指朝廷故人,也暗喻谢尊师与诗人共同的艺术追求,这种双重解读正是唐代僧诗的精妙之处。
全诗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展开:首联"曾听-因披"构成因果对照,颔联"几多-三十"形成时间跨度,颈联"芝朮-风骚"展示精神世界,尾联"旧有-可是"体现矛盾心理。诗人通过"羽服隐衡阳"与"悠悠入帝乡"的意象对比,既表达了对道友的期许,又暗含对宦海沉浮的忧虑。诗中"勇气""刚肠"等词打破了传统僧诗的淡泊印象,展现出独特的刚健诗风。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藩镇割据。齐己作为著名诗僧,送别道友谢尊师从南岳衡山赴京。诗中既反映了乱世中文人的隐逸选择,又透露出对知音难得的感慨,展现了僧侣文人面对仕隐矛盾时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