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在湓城多寄住,随时谈笑浑尘埃。
孤峰恐忆便归去,浮世要看还下来。
万顷野烟春雨断,九条寒浪晚窗开。
虎溪桥上龙潭寺,曾此相寻踏雪回。
听说你常在湓城寄居,随性谈笑间超脱尘俗。 孤峰独坐时恐生归意,却因浮世牵绊暂留人间。 万顷田野烟雨被春色隔断,九曲寒浪在晚窗下奔涌。 虎溪桥畔的龙潭寺,曾与你踏雪寻梅同归去。
本诗采用"起承转合"经典结构:首联叙事点题,颔联抒怀言志,颈联写景造境,尾联追忆收束。诗中"春雨断""晚窗开"的时空转换,与"踏雪回"的倒叙手法,形成多维艺术空间。齐己善用佛教意象,如"浮世""虎溪",使诗歌兼具禅理与诗味,体现唐代诗僧的独特创作风格。
全诗以"寄住"开篇,通过"孤峰""浮世"的对比展现隐逸与尘世的矛盾。颔联工整对仗,"万顷野烟"与"九条寒浪"构成宏阔画面,尾联"踏雪回"的回忆更添空灵禅意。齐己以诗僧特有的视角,将佛教出世思想与文人雅趣完美融合。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齐己作为诗僧游历江南时,写给友人寻萍公的寄怀之作。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诗中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透露出对尘世的复杂情感。